欢迎访问共青团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委员会!


网上团校

网上团校 首页 > 网上团校 > 正文

一切精神必源于人民、源于实践、源于斗争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
发布时间:22-01-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切精神皆有来源,追根溯源,必源于人民、源于实践、源于斗争。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20世纪初社会运动的历史产物,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先进分子自强不息、英勇斗争、艰苦探索的精神结晶。

  (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下,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各个因素开始孕育、形成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当历史步入近代时,中国落伍了。17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一些国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在新的生产方式推动下迅速强大起来。资产阶级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在全球范围内加紧进行侵略扩张和殖民掠夺。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清王朝的颓势愈益加深,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拮据,社会动荡,陷入危机四伏的境地。

  落后就要挨打。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一直被笼罩在列强侵华战争的硝烟之中。这些国家对中国不断加强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侵略,到20世纪初,中国虽然在形式上仍保持独立,但已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树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但是,由于领导这场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微弱、政治上不成熟,没有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同广大的下层劳动群众严重脱离,因而没有勇气也没有力量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行到底,“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林伯渠在回顾自己的思想历程时说:“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里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

  正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下,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各个因素开始孕育、形成,并在不断的斗争中丰富、发展。

  (二)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救国为民的初心使命,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石

  20世纪初的世界处在动荡不安之中。随着经济实力消长的变化,一些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打破原有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并由此导致1914年到1918年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改变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利益格局,也加剧了在各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内军阀之间的矛盾。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的混乱达到极点,政治舞台出现了频频易人局面,战争连年不断,将整个国家带入了漫漫长夜。中国人民更加认清中国革命必须有新的领导、必须走新的道路。

  由于西方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的民族经济创造了难得的喘息机会,出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黄金时期”。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迅速壮大起来,成为一支日益重要的新兴社会力量。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也在提高,斗争意识不断增强,开始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工人阶级政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阶级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由于中国政府加入协约国正式对德宣战,并遣送大量劳工赴欧洲对协约国提供援助,中国人民满怀期待,希望战胜国能把战败国德国原先在山东攫取的特权归还给中国。然而,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无视中国政府的合理要求和中国人民的感情,竟决定将德国在山东强占的一切特权转交日本。当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慨。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就如火山爆发一般地开始了。这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运动,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一战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外交的一系列影响,都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提供了动力,为中国社会转型奠定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三)马列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理论来源和文化土壤

  正值各帝国主义混战之际,1917117日,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工人群众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反动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极大地改变了20世纪世界历史的进程。从此,世界上出现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相斗争、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立的新格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次革命由于发生在情况和中国相同(封建压迫严重)或近似(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因而对中国人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长期饱受帝国主义欺侮而又在反帝斗争中屡遭失败的中国人民增强了斗争的勇气和胜利的信心,更给予正在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真理、对西方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感到失望而又茫然无措的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中国出现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迅速兴起了学习、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热潮,并很快在实践中得出向俄国革命学习、“走俄国人的路”的结论,组建中国共产党的外部条件已比较成熟了。

  中国先进分子并不是单纯学习、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是注重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中国先进分子以国家兴亡为己任,郑重选择和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精神滋养。传统和时代的双重作用,推动了伟大建党精神的萌发。

  (四)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在实践中建立了党的组织,在精神上最终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工人阶级要担负起历史赋予它的革命领导任务,就必须依靠一批先进革命知识分子的先锋桥梁作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在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进一步加深和封建军阀统治日益残暴的情况下,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中国先进分子经过艰苦探索,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社会的武器。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先进分子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组织,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论战。中国先进分子还积极组织工人群众,创办了一批通俗的专门供工人阅读的刊物和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以多种方式来接近群众,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

  中国革命的迫切需要,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苏俄的具体指导和帮助,这几种因素交织融合,最终推动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建党的实践。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在中国建立全国统一的共产党的条件越来越充分。随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在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完全新式的无产阶级政党诞生的同时,伟大建党精神也初步形成。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即着手分析中国的具体国情,迅速领导各地党组织开展劳工运动,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充分结合并不断掀起工人运动的新高潮。与此同时,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开始兴起,青年团和妇女组织也陆续创建,成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斗争的重要力量。中国革命呈现出崭新的局面。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工农等运动中表现出的坚定理想信念、彻底奋斗精神、强烈使命担当、强大群众基础、顽强拼搏意志,继续丰富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推动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发展。

  19227月党的二大召开,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诞生第一部党章,健全中央领导机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顺利完成。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在实践中建立了党的组织,在精神上最终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